ZZ:王教授何以说“中华经典非科学”

善问者 读经原理 32

王教授何以说“中华经典非科学”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王财贵的头像
    王财贵
    王财贵,字季谦,祖籍福建,1949年生于台湾。文礼书院院长,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
    评论

    因 ZZ 先生提到我的一些言论,恐有误会,稍作说明如下:

    其言云:

    “我对王财贵先生授课的不同看法——也可以说是挑剌儿:王先生说中华经典非“科学”,这我不敢苟同。以我的陋识:中华经典,大约应归为人文科学一类。兄以为然否?望明示。以我的愚见,科学之外,大约也就剩伪科学了——迷信之类的。”

    按:

    我记得我常表示,甚至大力主张:“人文教育(包括艺术、德性和语文等),不同于科学教育,耍用不同的观念选教材,而且要用不同的方法教。”亦即,“科学的科目,要用科学的方法教,不是科学的科目,不一定要用科学的办法教。”这是常讲的话。我是就事论事,两存其便,而非一味倾倒,欲去科学。

    我大概不会说:“中华经典非科学”一类的话,因为这种语言不在我平常的思考里,或许这只是ZZ先生听了一场演讲以后的概括心得吧!“中华经典非科学”,这的确是一句胡涂的话,难怪ZZ先生要起质疑的,如果我真这样说的,那也要在这里感谢ZZ先生的提示,我要自我纠正。

    又,朋友们既谈到有关“科学”一词之义,顺便也参与一下:

    “科学”一词,乃对西方 science 之翻译。science 在西方 ,本来是泛指一切“学术”,即凡有理路有系统的学问,皆称之。近代以来,由于对自然研究一门独大,且体系严密,渐渐成为学术标准,而独占“科学”之名,于是“科学”一词,乃窄化为“自然科学”,严格来说,应翻译为“科技”。后来,人文研究者,亦尽量采取自然研究法来研究自己的学问,于是注重实验、观察、归纳、统计等科学方法,而以“资料”为依归,俨然侧身“科学”之列,于是自称为“人文科学”以自标高,因为处此时代,不沾上一点“科学”之名,不采用自然科学之法,即不算学问了。

    其实,自然是自然,人文是人文,其中当然有许多性质相类似者,然其核心的几希差异处,乃是重点所在。“人文”向“科学”投降,牟先生批评“人文科学”是一种“伪科学”,其意深矣。(若属美学、道德、宗教等方面,应说是“非科学”,盖不在科学之内,非科学所能范域;若“迷信”一类,大概可以用“不科学”来论,因所思所言,不符科学之理也;而土法炼钢大跃进,则明目张胆“反科学”矣。但都不是“伪科学”,因为这些东西都没想要“伪装自己”。唯有“人文科学”才堪称“伪科学”,“伪”者,东施效颦狼披羊皮,似是而非以惑人者也。)

    依上所析,若照广义的“科学”论,则经典应算是。若照狭义论,则说“经典非科学”也不为过。只不过,在此时代,不需如此说就是了,(因为谁说“我不是科学”谁倒霉)。五四以来,中国吸收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盘”的认识与吸取,而是抄小道,只重其“科技”部份,所谓“赛先生”者是,自是以来,中国人一提“科学”一词,如无特别说明,大体都是指着“自然科学”而言,而一切学术,真的也以“科学”挂帅--其实是“科技”挂帅,所以我在演讲中的“科学的归科学,不是科学的不可以当科学看”,其中“科学”之意,乃是狭义的“科技”之意,从上下文脉,应可听出,细心者,当不致误会也。

    1个月前 0条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直达您所关心的教育问题……
(点击底部菜单【本站搜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