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王财贵(季谦)先生
时间:2011年7月16日
地点:北京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场
第一场
大家早上好!
我们的营服,今年是汉服上装,我自己也有两三件汉服,本来早上想要穿来,不过呢,我在想,如果大家都穿营服,我干脆到这里找一件来穿就可以了,和大家穿一样的。我推广读经以后,也渐渐注意到周边的问题,因为推广读经,最主要的用意是传承人类的智慧,尤其我主张每一个民族,都先要保存自己祖先的智慧,然后再放开他的胸襟,再吸收别的民族的智慧。人类要有智慧的展现,是不很容易的,你看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他们还没有所谓的文化表现,他们的生活一直还跟动物差不多,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不曾有智慧的人物出现;要有智慧的人物出现,而且要长期的累积,他们才能够有文化的表现。所谓的文化就是人文的教化,人类要出现文化是不容易的。因为所谓文化的结晶,就是智慧的表现,智慧的表现,它一定会在每一个人心中,起一种唤醒、开发的作用,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要生而为人,都有一种向往于心灵的成长,让它更高明、更丰富的这种要求,而所谓的人类的智慧,就是对于这种要求,能够真正在生命中表现出来。既然在生命中表现出来了,他必定可以影响那些想要表现还没有表现的人,这叫做“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啊!有些民族,能够有这种人物,而且代代相传,有所谓后继者;先圣后圣,一直有人加以继承、加以发扬,使这种智慧越来越表现得越深刻、越丰富,于是文化就越高明,越广大。
现在,我们的资讯更发达了,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所能知道的全人类有文化而且有高度文化的民族,或者说有高度文化结晶的系统,大概只有两大领域,一大领域就是中华民族所表现的,一大领域就是西方民族所表现的。西方民族所表现的,他们大大小小的民族经过征战、征伐,一直有文化的融合,到最后都秉承了希腊的传统——罗马也是学希腊来的,罗马人他有一些贡献,罗马人注重法律、政治,所以,希腊罗马传统简称希腊传统——还有另外一支跟希腊传统类似,但是,内容不很一样。类似就是它的形态,它的心灵表现形态类似,而内容不太一样,就是希伯来的传统,也就是宗教的传统。希腊虽然也有宗教,但是他们的宗教是不成熟的,他们最主要表现的还是人文,就是人的学问,而不是天的学问。希腊表现的人的学问,重要表现在思考方面,而希伯来表现在天,表现为天的学问、表现在宗教的皈依方面。这两种心灵的表现互相结合,刚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有人有天。这个比较完整的西方系统,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有所成就,他们的成就就表现在知识方面以及宗教方面;知识方面,表现为科学跟民主——当然,民主也受宗教的影响——而宗教方面呢,则形成他们人格的教育,心灵的饭依。这就是所谓的西方文化。
至于东方文化,发展的倾向大体是很类似的。东方文化可分为两大支,一支是中华文化,一支是印度文化;也就是说,在东方许多的民族历史发展当中,也只有这两个民族有所谓的圣贤人物,有高度的文化的累积。中华文化到了夏商周以后,到了春秋时代,算得是百家争鸣啊,百花齐放,是一个很高度人文发展的时代。所谓百家就是有各种的思想成就出现,而各种思想成就,以儒家跟道家两家比较高明,也就是说它对于人性的开发、对于人性的悟入,比较透辟,即比较透彻、比较开阔;而其他各家都是不完整的。儒道两家比起来,道家也不是很完整的,但是道家它高明,所以儒家算是最完整的一个学派。
那印度呢?印度的文化来源也很早,他们也经过了一些民族的融合。古印度人的文化是以宗教为代表,也就是说他们文化的表现是用宗教的形式;而印度的宗教从古印度教,比如说《吠陀经》,这个婆罗门教一直流传到两千多年前——类似孔子的时代——有一个释迦牟尼,他出来改革印度的宗教而成为佛教,所以,佛教是古印度教的改革而成就的。照着这个哲学的思考、哲学的反省来看,佛教对于人性的表露跟开发,是比原有的印度教更进一步的。最近世界上又有许多印度教的推广者和信徒,甚至在中国、也有一些古印度教传播的迹象,我都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中国人还要再去信古印度教?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印度的学问、印度的文化发展到佛教,算作是一个高峰。而佛教又有原始佛教跟后来的发展,后来发展就是大乘佛学:佛教在将近两千年前、东汉的时候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吸收佛教几乎是全盘的吸收,一看到人就学,一看到经典就翻译、就研究;不过后来,虽然中国人吸收了佛教中的各种学派,但是最主要的是弘扬大乘佛学,也就是说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乘佛学是原始佛教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最高明的发展。而中国人一眼就看出,或是说在默默中就知道,就感受到这个最高明的学问,对它特别认真地吸收、学习,乃至于中国人自己开宗立派。释迦牟尼死后几百年,印度人又不信佛教了,佛教几乎在印度绝迹,印度人又回去信他的印度原始的宗教,但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法,仍在中国流传不息。所以佛教是怎么流传下来呢?最主要是在中国,是中国人保存了最完整的佛教史。
中华民族子孙所应该负起的责任
东方有文化的民族有两支,一支是中华民族,一支是印度民族。印度民族文化的最高表现在佛教,在大乘佛学,而印度的大乘佛学正好为中国所传承。从这个系脉看下来,就可以知道所谓东方文化就在中国。因为中国有自己的儒、道两家,又吸收了佛学,所以从唐朝以后,只要有人问,中国的文化在哪里?每一个人都说,儒释道三家。各位,儒释道三家,本来只有儒道两家,为什么加一个释家呢?你为什么大言不惭呢?这是你的文化吗?是你的主流文化吗?不是,外来的。但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即古代的读书人,心胸非常开阔,他可以把外来的文化说成自己的主流文化,为什么?要好好省察啊!因为所有的文化都是从人类理性中开发出来的结果,所以只要是人开发的文化,都是人类所共有的;也可以这样说,都是人性本来应该开发的。只是有的民族开发这一边,有的民族开发那一边,有的民族是比较高明的开发,有的民族呢,他开发的层次比较低;但是有所开发,都已经对人类有贡献。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这个地球,不知道曾有多少冰河期,也就是说,不知有多少地球的生物毁灭在里面重新开始,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必去深究;但在对文化传承的心态上,你不需要去考证到底地球毁灭了几次,至少我们现在已经能够看到整个人类的文化传承,整个这个人类的智慧的开发,有这么多。所以,假如有人问,我们一个人到底要求哪些学问?在魏晋时代以前的古人来看,中国人要求什么学问?有人说儒家,有人说道家,当然还有其他的家——其实说其他家的都是不及格的,其他家不是不要学、不是没有意义,因为其他家就包含在儒道两家之内,尤其包含在儒家之内。所以中国的学问在哪里?讲别的家,讲法家、墨家、名家、讲阴阳家的都是等而下之,不能够有最好的把握,这叫做见识——那魏晋以后呢?你说中国学问在哪里?你就不能只有讲儒家、道家,应该这样讲:“儒释道”三家。一直到现在,最近一百年来,如果问人类的学问在哪里?你应该说,“儒释道西”四家。
一个受教育的人,一个知识分子,尤其号称高级知识分子……什么叫做高级知识分子?如果一个人读了相当长久时间的书、他应该成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依照时间的定义啊,我设定为读书十年以上,都应该成为高级知识分子,这是时间的定义。但依照内容的定义就不一定了,依照内容的定义,你的学问必须要有一个高度;首先见识要高,第二点知识量要丰富。高是纵向的发展,丰富是横向的发展,这叫做“十字打开”;你的心灵有一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不是耶稣上的十字架,不一定是基督教的象征,这个十字是所有人类都可以有的符号。
所谓“十字打开”,这句话是陆象山说的。陆象山是南宋的人,他讲孔孟学问的比对,说,孔子的学问是浑然一片的,“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夫子呀——孔子是天下所有人的老师,古人讲“夫子,”就是指孔子——“夫子以仁发明斯道”,以“仁道”、以“仁德”,以“仁”这个字、这个观念“发明斯道”,发明这个“道”。所谓“这个”,禅宗的话头,常常说,这个、这个……就是当下,指的就是当下的心灵。“斯道”,这个道就是“仁”之道。而仁之道从哪里来的呢?《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从人性而来。而人性从哪里来呢?从天命而来。所以,仁之道,就是天之道。夫子以“仁”这个德性,以“仁”这个德目,把仁道、天道发明出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浑无罅缝。”“浑”,浑然,浑然一片,整体和盘托出,浑无罅缝,没有一点遗憾;罅缝,就是衣服破了,这个间隙,我们把它缝起来,把它缝起来,叫做“罅缝”。夫子的“仁”,彻上彻下、贯通古今,天人相通、浑然一片都在“仁德”的感应中;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哪!所以,“夫子以仁发明斯道,其言浑无罅缝”,一点遗憾都没有。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几乎找不到一个门路可以进去,浑然一片。所以子贡就说了,“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浑无罅缝,丝毫没有空隙,也可以解释成,没有一点遗憾,而随处都可以表现,随处莫非仁德之表现。你看,天地生生不已,这不是“仁德”的表现吗?一个人良知常在,这不是“仁德”的表现吗?所以浑无罅缝,没有门,也就代表处处都是门。你进不了,那就是“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但你从每一个地方也都可以进,都可以进入“仁”之道,就是“天之道”。这就是夫子发明的“仁道”的完美、圆满的一个现象。所谓的“圆融无碍、圆满无尽”,就是表示孔子的“仁”之教是“圆教”,圆满的教。
“夫子以仁发明斯道,浑无罅缝”,至于孟子呢?“十字打开,更无隐遁”。孟子把孔子的“仁”之道,这个浑然一片的道,“十字打开”,像划一个十字一样,把他打开;“更无隐遁”,没有所隐遁、隐含的地方。因为要了解孔子难哪,陆象山曾经说,“《论语》中多有没有头柄的话”,没有头柄,就是没有把柄、没有头绪的话。什么是没有头绪、没有头柄呢?就是你抓不到他的要领。壁如,你要了解孔子说的“学”这个字,“苟学无本领,不易得也。”如果你的学问没有本领,“不易得也”,你就不容易得到孔子说的这个“学”字的意义,连这一个字也不容易了解。什么叫“本领”?“本者,木之根也”,“本”就是“木之本”。“木之本”有什么意义呢?木头、树木都是从它的本发出来的。所以本就可以涵盖末,以本赅末,所以学要有本,你才有末。那么什么是“领”呢?“领”本是我们的脖子,我们穿衣服的时候,靠脖子的地方,也可以叫做“领”,衣服的“领”。衣服的领有什么特色呢?你要把衣服折叠好,要从领拎起一件衣服,一面抓领,一面抓袖子,领和袖是带动衣服的重要的地方,所以带动的人就叫做“领袖”。听说你们以后都要去做读经班的“领袖”,你们要担好这个领袖的责任。领袖顺了,这个衣服其他的衣襟就顺了,能够抓住要领,又能够通畅到它的枝末的人,就叫做有“本”、“领”。抓住本是为了开末,抓住领则是为了顿衣,整顿衣裳。有本必有末,或者是说,有本以后比较容易开末,有领,把握了领之后,衣服就比较顺通;所以我们说,先要有本领。
陆象山说,“苟学无本领,不易得也”,如果学问没有本领,没有一点基础,没有一点洞彻的能力,不易得也,你连孔子所说的“学”都把握不了,何况其他的观念、道理呢?更把握不了。所以夫子的学问,对一般人来讲,是很隐蔽的、隐遁的,不容易把握的、模糊的,甚至,他高明的,你认为他很平常,你就看走了眼。“苟学无本领,不易得也”,孔子的学问,不仅是我们现在觉得,它是很隐蔽的、不容易把握的,就是孔子当时的学生都这样觉得。所以,冉有、公西华、子路、曾皙这四个学生在的时候,孔子就跟他们说,“以吾一日长乎尔”;这些学生对老师,是不太敢说话的,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孔子一定有些学问是没有教给我们的,所以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现在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也就是说,孔子的学问,清晰明白啦,或者说,儒家的学问更清晰明白了。或者可以进一步说,仁之道,清晰明白,因为孟子确实十字打开。你从哪里知道孟子是“十字打开”呢?这个“十字”,固然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它开展,但是刚才说,“十字”,有一个纵贯线,它代表高明,有一个横列线,它代表广大;《中庸》说:“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高明、广大,就是“十字打开”。那么请问,孟子在哪里可以表现高明、在哪里可以表现广大呢?这也可以用一句孟子的话来说明,用这一句话套上去,果然,有高明的一面,也有广大的一面,而且这个高明、广大使孔子的“仁德”、“仁教”能够让我们有本、领上把握——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从“心”说到“性”,从“性”说到“天”。这不是一步一步往上升吗?这不是极高明吗?而从心上说,四端之心不是道中庸吗?所以“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纵贯的。横列的呢?孟子说,要扩充,你扩充你这一点的秉彝之性、四端之心,“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这不是致广大吗?他是从所谓的“可欲之谓善”说起,“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性,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固然有一步步上升,他也有一步一步地扩充,从安身立命说起,再说到保国保天下,像这样叫做广大,“致广大而尽精微”,这个精微是在每一刻、每一时,都有恰当的处置。所以你看孟子好辩,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精密的考虑,而这个精密的考虑不是透过一步一步的思考,而是当下能够决断。他的出处,他的为人处事,步步为营,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以,这个“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而治国平天下,“尽精微”,也可以用《大学》的话来说、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心上说就是“精微”、从功业上说就是“广大”;所以“致广大而尽精微”,就是内圣外王之道。从内圣开发出去,横面的打开;从四端之心一直上溯到天命,这就是纵向的悟入。纵向的悟入,以及横向的扩充、这样叫做十字打开。
那我们怎么去了解学问?这些学问虽都来自于人性的自觉,但人性的自觉有各个民族、各个方向、各个层面不一样的自觉,形成各种的学派或者形成各种文化系统,所以我们对文化,要回归到心灵来把握。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文化成就,都是心灵的开发,那假如现在我们要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要吸收外来的文化,请问你怎么继承,你怎么吸收?因此你要有本领,不可以在外面对那些“枝微末节”的地方去议论,应该回归到本心、本性。人有基本的潜能,叫做性,而学问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能够开发、可以发挥作用、可以展现活动的,这个作用叫做心,叫做本心。我们回归到人的本心、本性,就可以把握到学问的要领、文化的根源;把握到文化的根源,我们才可以讨论到怎么完成文化的继承以及吸收。
对于儒释道西文化的继承以及吸收,我认为这一件事情是大时代中中华民族子孙所应该负起的责任。你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处在这个大时代中——古人所处的时代比起现在还不够大,因为古人的资讯还不那么充足,他没有面对人类长期以来各个民族所开发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成就,只有我们才可以,所以我们要以生在这个时代为荣、为幸,更要以生在中华民族为幸——你幸而生在这个时代、身为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现在,各位今天为什么坐在这里,我们为什么齐聚一堂,我们现在准备做的一件工作的最深的意义所在!以后我们做人哪,不要浪费我们的生命,你一定要随时要活着。你说,我不是随时活着吗?我呼吸,我在吃饭,我在动……呵呵!不一定。随时活着的意思是,随时你知道你是在活着,而且活得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活得不辜负你来这世界一趟的心愿。你来世界这一趟的心愿在哪里?就在你人的本性当中,你应该想要去尽情地开发你本性应有的内容。如果生在一个丛林的民族,你是很难开发的,你自己怎么开发呢?整个文化世界历史那么久,能够自我开发、能够创作的人,是非常少的。
自我开发是一种创作,创,开创嘛!从没有到有;本来没有,现在有了,不是创吗?这叫“作”,所以古人的“创”是用“作”来说的。要创作是不容易的,你何德何能能够自己创作呢?连孔子都不敢说他创作,只说“述而不作”啦!后代的注解,都说孔子太客气了,孔子是以述为作。孔子说,我哪里有作?作是自己创出来。那么谁作呢?“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嘛!他所说的只不过是最远古的,从远古的尧舜,彰显到后代的文武,所以我只说我讲的是尧舜文武之道,我哪有作?作是他们作。但如果要说尧舜文武了不起,有所创作,对整个中华民族有重大的贡献,尧舜会怎么说?他们会说,我们也没有作。你们当然有作了,因为远古的人没有这些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现,是你们发现的,所以你们有作。尧舜会说,这不是我作,这本来是天地之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哪!所以一切都不以自己为创作。这个叫做谦虚,或说不是谦虚,而是本来如此;你成就多少学问、都应该认为本来如此,你成就多少功业,也都应该认为本来如此,你有什么作呢!所以程明道才说,纵使是尧舜事业亦如一点浮云过太虚啊,纵使尧舜那么高明的事业,真的是治国平天下、“荡荡乎,吾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像这么大的功业,“亦如”,也是像一点浮云过太虚,因为什么?本来如此啊!所以知道人性本来就应该如此,你就应该如此,有多少成就,都不算什么特别的事,有这种大心量才可能有这种大成就。当然也不是说,大成就也是无成就,无成就也是大成就。一个人要有大成就是不容易的,你光在学问上有大成就就不容易了,尤其在当今的时代。古人成就很容易,现代人要成就不容易,那不容易是不是我们的包袱太重呢?我们不幸而生在这个时代?不是的,是你有幸生在这个时代,你有这么多的学问可以去学习、吸收。要不然,中国人什么时候发明出逻辑学,中国人什么时候再发明出数学,中国人什么时候再发明出这个物理学、化学,乃至于这些所谓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的这些人文科学?这些西方人的成就,你从头来,要经过多久、多少努力?现在一概展现在你面前,为什么不吸收?而中国古人,儒释道三家,那是更不得了的,没有这些圣贤他们在前面的开发,我们何德何能能够有这么好的学问?凭你自己吗?所以我们要感恩哪!要感恩古今中外所有能够开发人性,而遗留给我们这些文化财富的圣贤之人哪!那我们怎么去迎接这些圣贤的学问?怎么去让圣贤的学问来唤醒我们的心灵?这或许有许多路可以走,但我们现在认为读经,读这些圣贤所留下来的教导,是比较方便的。所以我刚才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各位现在要投入、要奉献的工作,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
各位啊,或许已经在读经了,如果自己觉得读得不够多,是有志气的,但是也不要自责太过,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已经是没救的人,死马当活马医;而你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要教给人、是要带领人也来尝试走这个路。走什么路呢?走一种方便的,切实、深远的路,就是让他读经。而读经,我们定义这个经典比较广泛,就是能够开发人性光辉的所有著作,它都是人类所必须有的追求,像这些书都可以叫做经。更广大地说,我们的经典啊,包括儒释道西四家,他们都有经典著作传世,我们要了解儒释道西四家的学问,最好读他们这几家的经典。一个高级的知识分子,读过十年以上书的人,本来都应该是儒释道西四家兼通,但我们有自己本族的文化,先吸收本族的文化,再去吸收别的民族的文化,是比较顺当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号称儒释道三家,佛家是外来的,现在我们的社会,由于教育的关系,我们对于佛家是很陌生的,许多人都是在年纪长大之后,他信了佛教,才接触一些;而这个接触往往是宗教的,比较少是从理性的、文化的角度去接触。宗教的态度是皈依,皈依就是整个生命投给他,让这个人带领,自己是闭着眼睛的,自己牵着一条绳子,让绳子带着走,不要看、不要讲,师傅讲的就对,这叫宗教情操,这叫饭依,大部分宗教徒都是这样。按照孔子的教导,这种饭依是不合理的,非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你不要认为来说一些别人坏话的人,就是“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你要把它扩充一点,所有天天在你面前讲,天天告诉你你要相信这种话的人,都是“浸润之谮”、“肤受之”,你要不行焉,才叫明也已矣,你要不行焉,才可以远也已矣。所以一个知识分子的信教,跟一般人不一样的,一个知识分子的信教要在他的见识当中过过一遍、两遍、三遍;假如你没有过过,就整个生命投下去,虽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没有保证,而且对自己来讲,你也没有真正地信教,你是糊涂的,你这个信教的生活也没有活着。所以啊,要随时清醒。我们读经,就是要把外来的宗教性先摆在一边,这不是看不起,也不是叫人说不可以信,不是宗教的破坏,而是理性的抉择。
至于儒道两家呢,因为我在推广读经的时候都建议从《论语》开始,有些人就质疑,为什么不从道家开始?因为道家的学问高明,孔子的学问比较朴实,高明当然胜过朴实;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老子,最伟大的学问就是道家,读经既然是要从最伟大的书开始,就应该读道家。我就跟他说,道家已经很高明,老庄也是经典人物,他们的书也是经典之作,所以你若要读道家,已经是了不起了!你先读道家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依照读经的理论,我们是希望,先有本领,从本领开始;而这个本领呢,有本领中的本领,也就是说经典中有经典的经典。我们应该衡量一下,从经典中的经典,从最高明的经典开始,从最有生发的力道、有生命力的学问开始;你可以衡量一下,哪一种学问是最根本、最有生发之力,你来选择。到最后他又说是《老子》,那我就说:你说老子就老子吧,没关系!尤其一个孩子读经,可以一年、两年,三年、五年,读完《老子》再读《论语》,也可以嘛!反正这个小孩子先读《老子》、先读《论语》是无所谓的,乃至于一个大人,也无所谓,假如他真的是理性非常清明的话,他到最后能够将所读的学问,给予恰当的安排,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假如能够这样,也没有关系。但是你要知道、你要小心一点,人类有许多毛病,其中的一种属于学问的毛病,就是先入为主;你先受了那一种学问的影响,你的生命就带有那一种背景,假如你的智慧不够清明,往往洗刷不掉,就带着这个背景走一辈子,常常如此,这是非常可惜的,也非常可怜的。
假如有人智慧非常的清明,他随时都保持理性的、批判的态度,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高者你就以高来看,低者你就以低来看,假如是这样,那么没有关系,你先读哪一本书都没有关系。但是人往往不能如此,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所应该常常自省、自我反省的,也应该常常把这种的意识提醒给其他人,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归于理性,这样世界就比较少烦恼了,也比较少所谓的固执。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必、固、我;孔子为什么要讲这四个毋呢?因为意必固我,是人生所常犯的毛病。孟子为什么要讲四个知言呢?辞、淫辞、邪辞、遁辞,是人在与人交往之中常常容易犯的议论的错误。既然圣人指点出来,我们就应该时常防备自己有没有这个错误,“见不贤而内自省”啊。意、必、固、我,是人类的常情,做学问也不可以不慎!你跟老师不可以不慎,你跟的这个老师如果意必固我,他可能影响你的现在,而你自己的智慧如果不够高超,他可能影响你一辈子,你这辈子就白活了,或者活得不够精彩、因为不够开明,你被关闭了,所以西方人有一句谚语说,“上帝为你开一扇窗,其实他就是为你封闭了一个门。”有所开展必有所封闭,这是人之常情啊!什么叫做有所开展,必有所封闭?各位,你请看外面,从窗户望出去,你看到这里有葱葱的绿叶,我现在问你,你有没有你看到后面的墙壁?没有,是封闭的!所以上帝为你开了一扇窗,他就闭了一个门;当然,这个话也可以反过来讲,上帝为你闭了一个门,他必定为你开一扇窗,这是有希望的。我们现在说有所开放,必有所封闭,所以当你有所开发的时候,你不要太高兴:哎呀,我的生命得到启发,真好!我看到,我看到一片光明,你要知道,你看到一片光明,你就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片光明,你旁边的、后面的统统黑暗,懂吗?但要能够有这样子清明智慧的人,是很少的啊!所以高明的经典、真正的经典,真的从人性出发的圣贤的著作,他一定是教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他一定要教你,要免除诚辞、淫辞、邪辞、遁辞,一定是如此。假如叫你赶快信、非信不可、只能信我……你千万要小心啊,懂吗?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很庆幸生而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因为中华民族的学问是高明的、是理性的。中华民族的学问,我们归结到主流中的主流是儒道两家,而儒道两家之中,我们再来看,哪一家他是更广大、更高明的?首先说到高明。高明其实只要超过一个临界点,就没有更高明这个比较了;就好像我们数学说“无限”,只要这个数你说它无限,无限只有一个无限,没有两个无限,一个人假如跟你说,我无限大,你说我比你无限大,再大一级,这逻辑混乱啊。你不能比无限再大一级,懂吗?无限大就是无限大,所以他说大无限大,你说我也无限大,你不可能超过他,所以先说的人先赢。高明只要超过一个临界点,就是高明。什么临界点呢?就是现实以及超越界的这一条分界点,比如“天命之谓性”、“太极生两仪”这二句,说天命就是形而上,说性是形而下;说太极属于形而上,说两仪、阴阳是属于形而下的气;所以能够从性而通于天、天命,这就已经是超越了,从阴阳而通于太极,这就已经是超越了,超越就是一个超越,因为超越就是无限。那么,请问道家有没有超越的学问、有没有超越的思想?每一个人一下子就说有,为什么?因为道家是以超越的学问作为他的擅长之处。《老子》五千言,打开第一句话、第一个字,就跟《论语》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字不一样。《老子》第一句话第一个字是什么?“道”啊!没错,“道”也可以讲。不过你不要误以为我这次毕业典礼要讲这个“道”字,因为上次讲《论语》嘛,不过我不会讲《老子》,因为你们是“论语一百”。这个“道”字是道家学问的核心,也是道家之所以成为道家的原因,而这个道,显然是超越的,因为“道”如果可道,就非“常道”了,老子一开口其实就想讲“常道”,只是那“常道”是超越的,不可说而已;不可说,就以不说的方式说,老子一书其实处处都在超越面上讲话,道家当然令人觉得高明啊!所以道家高明是不用争辩的,人人心中都大略有这样地一个认识。超越而高明,不是伟大吗?它不应该是第一本经典吗?刚才说了,超越而高明,不只是一家,别家也可以超越而高明。甚至可以说,如果讲一句话,没有超越而高明的境界,它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的学派;一个教,如果达不到超越而高明的境地,也就是说他的终极关怀如果不超越而高明,就不叫终极关怀,因为那个关怀不终极。没有终极关怀的宗教,都是没有成熟的宗教,因为它是有限的,它引领人类的目的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它的见识有限、理想有限,所以他就是做了工夫,最后所达到的这个格,这个人格、或是圣格、佛格,就是有限的,不能成为大家。人性当中,就有一种追求无限的基本的性、基本的潜在的愿望,为什么有宗教,就是因为人有追求无限的希望。但是无限的希望在很远的地方,你达不到,你希望达到,希望有人带领你达到,这就需要宗教;如果无限的希望在很远的地方,但是你可以自我达到而且当下而且就可以达到,这就不需要宗教。所以“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注定了儒家永远不能成为宗教,也不必成为宗教,了不起!全世界只有这一家,了不起!我们要为孔子鼓掌!“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当讲出“致虚极,守静笃”的时候,道家就永远不能成为宗教,它也不必成为宗教。当然如果佛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就不能成为宗教,它也不必成为宗教;所以中国的佛教发展到禅宗是算做最高点,禅宗以后不能再发展,因为禅宗就把佛教的宗教性拉下来,把它平铺了。当下即是,这个叫“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成佛,当下就是佛!这叫做孔子之教!佛教传到中国来,受孔子之教的影响,产生禅宗,所以孔子是最大的禅宗!
各位,这叫学问哪,这叫学问的根哪!这叫从心灵出发,涵盖一切、掌握一切!所以儒家高明不高明?当然高明,因为超越就高明。儒家的高明,和道教的高明一样高明、跟佛教的高明一样高明。《老子》一开头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自己都说自己讲得很玄;佛家也喜欢讲高明的地方,讲得非常玄虚,很玄。为什么玄?因为都讲那些高明的部分嘛。儒家很少说我讲得很玄,但是儒家到最后也是玄,“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可测,不是神吗?阴阳变化都不可测,何况太极,也不可测;“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不可测,不是高明吗?“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那天不是不可测吗?不可测不是高明吗?不是广大吗?为什么只有老子广大,为什么只有老子高明?那“大而化之”,把你的大,你自己以为大,把它化掉,你大而没有大的架子、没有大的样子;圣人是不摆架子的,圣人只有平常心。这不是逍遥吗?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正是庄子的逍遥吗?
你去看《孔子世家》,孔子要死的时候,孔子那时候病了,学生都不在,他“负杖逍遥于门”,出门外去等学生,看看有没有学生来;这里就用逍遥两个字。逍遥这两个字,它不一定是道家才能用啊,儒家也可以用逍遥,孔子要死时候就是这样,散步在门外,但是他的心里还是那么深切地跟学生、跟他的弟子,这个心灵啊,心心相映。不一会儿子贡真的来了,看到子贡远远而来,孔子很高兴,告诉他,子贡啊,“汝来何其晚也”,你差点就见不到我了你知道吗?“泰山其颓,哲人其萎”啊,这个面对生命的坦然,逍遥也!这何必是哪一家才能够这样子呢?苏格拉底也是坦然的,苏格拉底也有圣人的气象:苏格拉底被告,他迷惑年轻人——很多年轻人跟着他求学,扰乱社会,就好像我们在北科院聚集这么多年轻人,扰乱社会——因为他都叫年轻人要独立思考嘛,政府不就容不了他了吗,把他判罪了,判死刑!那当时希腊雅典判死刑,是可以用钱买回审判的,那柏拉图,就像子贡一样,柏拉图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交往交游很广阔啊,让他拿几个钱去把老师赎出来是很简单的,他说老师啊,我把你赎出来!没关系,苏格拉底说,既然国家判我罪,我就进监狱;既然国家判我要死,我就死,我不出去。结果到了要执刑的那一天,这个狱卒啊,这个管监狱的人哪,捧了一杯毒药,说你只要把这杯药喝掉,喝了之后,经过半个小时,你的身体会开始发麻;首先从脚趾开始没有感觉,后来达到膝盖,大概一、两个小时之后,你大腿以下都没有感觉,再过一段时间,渐渐地上身没有感觉,一直到心脏没有感觉的时候,你就死了。苏格拉底说,好,我知道了。于是就把那杯毒药喝了。他弟子环绕在他身边,苏格拉底喝了毒药还讲学,因为嘴巴还没死嘛,只有脚死掉了啊!直讲,讲到死为止,这叫苏格拉底!这叫圣人哪!
儒家的学问跟道家的学问是不一样的。入路不一样,带出它们的学问也不一样。道家的入路是从高明入;儒家呢,“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它开始是下学,然后上达,到最后是与天相往来,是所有下学都是上达。所以“下学而上达”有两个意思,首先“而”有一步一步发展的意思,从下学一步一步发展到上达,这是下学而上达;第二种解释,这个“而”是而且的“而”,下学而且上达,当下就是下学、当下就是上达。这叫高明哪!这样子才“知我者其天乎”了。所以《论语》不好解啊,你怎么解都对,它浑然一片,低者解为低,高者解为高,但你总体地去体贴它,就可以体贴出一个高明的境界,只是我们不常讲。为什么儒者不常讲?从古以来的儒者就不常讲高明,因为怕你下学的功夫不够、不踏实。儒家是彻上彻下、从下到上,也可以说彻左彻右、从左边到右边,乃至于从前面到后面;就是前后、左右、上下的六合——六个方向的总和就是六合,六合就是宇宙的意思。能够有六合之道的、能够照顾到全面的学问,古今中外只有这一家——儒家!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读经要从《论语》开始,这背后是有很深的考虑的,不是随便选一本,也不是因为某某人是儒家之徒……我不是儒家之徒,当然我也不是道家之徒、也不是佛家之徒、不是基督之徒,我是人性之徒!照儒家说,“人者,仁也。合外内之道也。”作为一个人,就要外内都顾及嘛,外内都顾及就是全部都顾及啊!所以作为一个儒者,他是没有家可言的,没有哪一家,他不固守于哪一家,处处无家;但是处处都是他的家,因为每一家他都可以拿来用,每一家的学问都可以恰如其分的产生它应有的作用,所以各安其位、各得其所,这就是我们所要培养的心灵,不只是现代人所应该培养的心灵,乃至于凡是一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心灵,从古到今、从中到西。所以我们这个心愿,不只是在我们的眼前来做,我们的志愿是很大的,要在全国推行,将来呢,就推行于全世界。所以,“论语一百”这种这么简便的方式,它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去年我们这个“论语一百”的夏令营,号称是大学生暑期公益活动,以大学生标名,是希望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来推广这个活动。因为大学正是一个人要选择整个人生方向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假如心灵没有一点光明的指引,他的人生是迷茫的、痛苦的,所以希望大学生都来读读“论语一百”,看看能不能从中有所启发,因此这个活动的全名是“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这种心灵是原创的,什么叫原创?每一个人回到自己的心灵,而开创出自己的前途,每一个人回到自我,每一个人认识自我,每一个人从自我出发。回到自我,从自我出发,其实你就在行圣人之教育;因为圣人只不过是这个意思,尤其是真正的圣人,广博、圆融的圣人,像孔子,他是没有偏好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这种心量是独一无二的,当他们以这种的心胸来读“论语一百”的时候,自己也能够体贴一下,纵使只是尝到一点滋味,已经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座各位,其实我非常地喜欢你们,也很敬佩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读“论语一百”而真的有感受的人!你们要把这种感受、认清它的意义,然后在心中琢磨,变成自己的意愿,是从你心底里面发出的意愿。不是给你一份工作,要做一份工作,你会很辛苦的,而且肯定也做不好,你把它当成你的意愿,这是何等的荣耀,是何等的幸福。佛教有所谓的“传灯”,一灯可以传千灯让整个世界发亮,你要做一个传灯人,因为你曾经自己点过你的灯,这也是别人传给你的,你要来报答这份恩情!“饮人一滴,报以涌泉”哪!这就是传灯。我相信各位一定有这个能力,因为这是人本来就有的,为什么?因为你也相信我们的学生,我们将来所遇到人,不管他是年轻人,是小孩子,还是年纪大的,通通都有,跟我们一样;你要从超越面来看人,你要从广大性来看人,普遍性来看人,每一个人都向往超越、广大的这一面,这是人之常情,要来这里认识人,你才对人性有真正的体贴。这个时候你是满心喜悦的,因为你本来这个心的本质就光明,自己的心能够开朗光明起来,不是令人喜悦吗?这叫存在,这叫活着!所以要活着,你做任何事都要说,这是我要的,这样子你才不会慌张,才不会沮丧,你才不会以成败来论断自己是不是英雄,因为你是尽力的!
我这一个多小时啊,就讲这个意义,不从实际的工作来讲。这个工作本来可能是不太难的,但意义不了解,工作就会变成繁杂,不只繁杂,有的时候会觉得空虚,虚的、假的,好像你带着面具,你的笑容不能够从内心里面出来,你的关怀不能够从真情流露,那是很痛苦的。不只做这件事要这样,凡是做每一件事情都这样,真诚,成为一种习惯,多好啊!这也是一个机会,让你体贴、让你锻炼,所以要庆幸能够参加这个营队。那么,大家互相感恩,这个主办的单位—像我、像营长、像周主任,和所有工作人员一感谢大家,感谢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够这样,那我们就上下都能够同心协力,这件事情就可以做好。这一场就先讲到这里。
谢谢各位!
第二场
我们一些家长跟老师、长辈啊,我们自己也都常会鼓励自己、鼓励别人,要认真读书,要立志认真读书。为什么要认真读书?什么叫做读书?我看很少人能够知道什么叫做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按:指鲁实先老师,见《春风座冷——哭鲁老师》),是教历史的,他说,能够读历史的人,是最聪明的人;我现在把这一句话扩大一点说,能够读书的人是最聪明的人。为什么能够读历史的人最聪明呢?因为历史中所记载的,是那么长久的时间,那么广大的世界,长久时间、广大空间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它里面的人物都是很特别的人物,而我们能够用五年、十年的时间,就学到几千年来这些人物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学问,他们的人格,或者说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以及他们解决困难的方法。所以,假如这一辈子能够读书,你虽然只活一辈子,其实是活了几千年,如果不通过读书,你就只能活这一辈子,不是吗?这不是很划算的吗?不是很聪明的办法吗?所以如果不读书,就真的浪费了自己呀!你就把自己的生命当做玩笑,你跟生命开玩笑,生命就跟你开玩笑,懂吗?千万不要对生命开玩笑,生命对你开的这玩笑啊,很可怕的,会让你这一辈子白白活一阵。所以为什么要读书?当然了,为了有最大量的成长。
读书要读什么书?
但现在话又说回来,书这么多,请问你读什么书?一般人也都会问这个问题:我们要读什么书?虽然开卷有益,但是这一句话,尤其是到现在,这句话不一定可靠。开卷有益这句话在古时候是比较可靠的,因为古人很难得写书、很难得出版,写书出版也难得流传,这个作者呢,他不随便写书,也不随便出版,所以,大体古人的书都有相当的价值,也就是说它的质量相当可靠;而古代印刷术不发达,往往都要手抄,所以都是好学的人才读书、才有书可以读,且这个好学的人,大多是有相当见识的父母、老师引导,所以知道要给他什么书读。因此古人说开卷有益,大概是比较通的。但现在你去书店看看,这么多书,泛滥了,有时候开卷是无益的,不仅开卷无益,甚至开卷有害。你当然读不尽天下的书,所以啊,读什么书,你要选一选,尤其有些书是基础的书,是属于本领性的书,把握了这些书,你就更可以把握其它的书。这一种书,一定要认真地读,这种书是属于精读的部分,你读她千遍也不厌倦;读那么多遍,读得很熟,多读都不算浪费。为什么?因为它将来有生发的力量,它像树根一样,只要把树根照顾好,那么它自然就能够长枝长叶、开花结果;它像泉水一样,泉水疏浚得通达,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它将“盈科而后进”。所以我们读书要找到本源,你要梳理你的本源,要对本源多用一些功。本源用功够了,它的力道就大,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把它当做有广大功能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彻上彻下,它本身就是去吸收别人学问的良好工具,可见做这种学问是划得来的。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找一些时间来做这个学问。现在我认为做这个学问最好的时机,是在他还没有能够用这个学问的时候;因为这是基础,基础的学问最好在人生基础的时代就要建立,奠定基础。那么人生的基础时代是什么时代呢?就是幼稚期,十三岁之前。在十三岁之前让他奠定这些,将来,一方面对内、对这些学问本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对外,用这些学问,就可以处理其它的学问。这样的能力建立了,这一个人就比较可能用他的一辈子短短的时间,去做古今中外、儒释道西的学问,要不然就很困难了!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在十三岁之内具备这种能力?假如还没有,那我们还可以补救补救,多多少少不要辜负自己;每个人当下能够尽力,当下就对得起自己。圣贤不是从外面看的,不是从功业上看的,不是从他的成就上看的,圣贤是从他心灵看的,是从当下看的;他当下的心灵是这么样地诚恳,尽心的、尽力的,他当下就是圣贤。所以一方面我们觉得遗憾,我们以前并没有奠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你也不需要太过遗憾,因为你的遗憾是没有意义的;不要为了以往的失去来扰乱现在的心情,你为了以往而沮丧,你也同时丧失了现在,你更没有将来。
所以我常说有两个“知其不可”,我们同时要具备。第一个“知其不可”,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它不会成功,但是还是要做;各位啊,了不起啊,光这一句话就了不起,光这一句话就是圣人!你就做不到,你功利嘛,你求有所得嘛。“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为什么还要为之?“知其不可”是现实上的成就的限制,现实上或许环境有所限制,你不能够成功、不能够达成你的理想,所以“知其不可”,那个“不可”是现实之“不可”;至于“而为之”,那个“为之”的根据,则是理性上的必然、理性上的要求。这一句话看出孔老夫子,他的生命不是以现实的成就来取决他的价值,而是以他理性的要求,在理性上非做不可,所以“知其不可”,现实上虽然已知不可,仍然要“而为之”,理性上一定非做不可——完全理性化的生命!你说,这个不是呆子吗?知其不可还要为之,他没有成就,没有什么意义!各位,难道“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还是不可,就没有意义吗?对于主观来讲,对于当时孔子的生命来讲,他尽其自己的生命,他尽了他自己的本分,他当下就是圣人,当下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圣贤,对得起天地!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当下就是成就,“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下主观上就有成就!客观上讲,在客观的世界,难道就真的都没有成就吗?假如孔子没有成就,为什么现在我们还在读《论语》?所以孔子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是“知其可而为之”,而且一定可、保证可,可得一千年、一万年!哪有人那么笨,知其不可还要为之?当然孔子是知其可嘛!你不要短视近利,把你的生命放开,在广阔的天地当中,在长远的时间之流当中,它本质如此就应该如此,它必定动人,它必定成为传统,它必定影响整个后代子孙,影响整个世界!这不是知其可吗?所以我们是“知其可而为之”,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只要你知道这个意义。
本来天下没有难事,天下没有不成功的事,只是一般人心量太狭小了,短视近利,就看到天下很多的困难,看到人生很多的艰苦、很多的烦恼。天清地宁,你有什么艰苦、有什么烦恼?把你的生命放在天地之中来看,你要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而且,应该做你应该做的、必定可以做的,而凡是可以做的,必定是成功的,如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最有智慧的人!谁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呢?只有你的生命选取这条路,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不会失败,纵使失败也是成功!这不叫阿Q啊,什么叫阿Q?自己不努力,弄一个心理胜利法,我就是失败我也比你强啊,这样子有什么意义?只有真实生命的投入,你尽心尽力,你心安理得,这就叫做不成功也是成功;因为这个成功不在现在这一刻,不在人间世,这个成功在天地之间!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人一定要有这样子的态度,他才能够有一种源源不绝前进的动力,而这个动力主要来自于他自己。有人要有依靠,有人常常沮丧需要人家的安慰,当然人间有温情最好,但是当没有人可以了解你,没有人可以安慰你的时候,请问,你难道就站不起来了吗?所以,一个人要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立于自己的自立、自强,要不然的话你永远有失败的可能,而且天天会尝受到失败的滋味,这种人是不幸的;所以要永远不可能失败,要有幸福的人生,你的所作所为就要是自己愿意的,这就叫“知其不可而为之”。
另外还有一个“知其不可”,就是庄子所说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也是知其不可,但是他说“知其不可奈何”,就是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要明白清楚地知道事情是这样子;时间的发展只有一个向度,世界以及你的人生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你的世界跟你的人生也只有一个来由,它不能够再倒回去;每一个当下,就现在,现在的你所遇到的事已经是无可奈何,你要全盘地接受。你不全盘接受,你还怨天尤人,你是自讨苦吃!你奈何得了吗?这叫做命运。对于命运,要知其不可奈何。在没有得到你同意之前,你就被抛到了这个世界——这是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你到这个世界来,有问过你吗——佛教说有啊,只是你现在忘记了——谁问过你?你自己要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已经是一只狗,为什么生而为狗?那是我自已愿意的。佛教是这样说的,但是西方人不信这一套。现在你回想一下,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经过我的同意吗?在你还没有同意之前,你就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你生长在什么家庭,告诉你,不可奈何!你有什么样的兄弟姐妹,不可奈何!你生长的聪明愚笨,不可奈何!你的长相,不可奈何!你去上学遇到什么老师,不可奈何!你生在这个时代,让你读这些小猫小狗的文章,不可奈何!你长大到现在,交多少朋友,不可奈何!一直到现在这一刻,这个以前都是不可奈何!告诉各位,怎么办?你要解脱,解脱是佛教的词语;用道家的词语,你要超然,你要超出来,安之若命,不是若命,它本来就是命,你要若命,安之是命。你要安于你的命啊!安命,一下子你的烦恼就解开了,你的烦恼解开,你才有机会,才有可能,你的心灵、你的生命才有空间,让你再活下去,让你再往前走。所以道家了不起,这句话是庄子说的,了不起!两个“知其不可”,道家是消极的,对于以往我概括承受,照单全收,我就承担起来——道家不叫承担,叫化解,其实也是承担——所以道家了不起啊,不能随便做道家的啊!你不承担起来你化解得了吗?所以承担起来。承担起来,你眼睛往前看,因为你还要活下去。再活下去就是孔子这句话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子,你永远有不可啊,人生没有那么如意啊!
但是反过来说,人生真有那么艰难吗?没有,人生很如意。假如“知其不可奈何”,你安之若命了,那不是如意了吗?假如像我刚才说的孔子,他虽然“知其不可”,但仍“而为之”,这才叫有真正的自由,没有任何限制,我只为自己而活,为理性而奋斗,我为所当为,我自己决定自己,自律;像这样子岂不是相当的自在吗?这样自由自在,天下还有什么困难?所以天下无处不可。“素富贵,行乎富贵”,你已经富贵了,还要把你怎么办?素富贵的时候要行乎富贵,这句话讲起来虽然让人非常地嫉妒,不过,接下来还有“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啊;这一方面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叫“素”,而“行乎”就是“而为之”。道家只讲了消极的前半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但你不要认为儒家只讲了积极的后半部,因为儒家积极的后半部必须要站在消极的前半部的基础之上,所以儒家讲了全部,道家讲了一半。这也是刚才我所说的,为什么先要读《论语》,再读《老子》,先读儒家再读道家的原因。道家高明,但你要知道,只有高明就不够高明,要不只是高明,才是高明!所以我们读什么书,要选一选。
现在我们有两种书要读,一种是精读的书、智慧的书,一种是略读的书、知识的书;不过略读也是要以精读为本,因为精读能够提升语文的能力、吸收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不仅是思考各种学问,也要知道自己的层次在哪里,如果只顾说自己的学问,他就不知道自己的层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科学,它就不知道自己学问的层次在哪里;学科学的人、教科学的人,乃至于科学家,他往往不知道他自己的学问是属于低级的层次,他不知道。只有有智慧的人,只有能够达到超越的智慧的人,他才可以知道科学的学问是在低级层次之上的学问。这些科学家也唯有自己有超越的思想,他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学问是很低级的,所以牛顿他知道,他自己的学问是不高明的,牛顿说:我只是一个在真理海边拾贝壳的小孩。其实这句话讲得还不透彻,他或许看到真理,但真理海边拾贝壳,他这个手拾的贝壳是什么贝壳呢?所拾到的贝壳是现实的贝壳,不是真理的贝壳。学问的层次要分出来,这也是十字打开的意思;所以,要先培养自己的心灵有十字打开的格局,要把格局打开,把格局打开了你再去博览群书。所以,先精读,所精读的书是高明的书,或是有高明境界的书,你站在高明的境界上看,你才可以居高临下,你才可以高屋建瓴,你才可以分辨清楚。
现在的中国人正需要恢复这种智慧。本来中国人对这一种的智慧是最拿手的,满清两百多年就把他打压了,不过虽然打压了,还不至于斯文扫地,这个种子虽然没有发出芽来,但是种子还在,或者说虽然长得不够光明正大,歪歪斜斜,但它毕竟还在长,生机无限;一直到了民国初年的五四运动,才彻底把这个种子踩在脚下,虐待它,希望消灭它,还好这个种子有无穷顽强的生命力,消灭不了。那么,我们能够回归到学问的本源,能够回归到心性的高明跟广大性,你就可以不仅是吸收所有的学问,而且把所有的学问做一个恰当的安排——首先是安排它的各个面向,然后再安排它的各个层次,这样中国人才不会心慌,我们的教育才能够走向正途。要不然我们受了那么多的教育,应该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我们大家都读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书了,你都不敢拍胸脯说你是高级知识分子,为什么?因为我们读书并没有达到真正读书的成效,你读错了,或者说你根本没有读书的能力。所以,知识的归于知识,智慧的归于智慧,用智慧来笼罩知识、来运用知识,或者说来安排知识——知识自己不能安排它自己,知识只往一个地方去,钻牛角尖去了,它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一定要高明的人才能把他把握住,告诉他,你的位置在这里。所以,孙悟空可以翻筋斗云,一翻就是十万八千里,他一直翻一直翻,翻得很远,翻到你看不到了,但是出不了如来佛的掌心。如来的掌心就是智慧,那个孙猴子就是知识——中国人应该有这种志气。这种志气从哪里开始?刚才说了,从你能够追求这种学问开始。追求这种学问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你要依靠这样子的教导,这种教导留存在记载当中,这个记载它就称为经典。
刚才所说的读经的意义即是如此,而且读经是人人都心中自然的向往,你带领一个班三、五十个朋友来读经,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呀,懂吗?在这个时代里面啊,已经一百年不读经了!尤其是从整个国家的教育部下令不读经的,乃至于国家的教育部推动不读经的,已经三代人不读经了,一提到读经头就大了,一提到读经马上就起了反应,你复古啊、封建啊、你迂腐啊……就这样子。所以,不可为啊,不容易啊!整个时代,有好多地方不容易。而且这个时代不仅是中国——只是中国自己变本加厉——这整个时代连同西方,都是这样子的,西方已经渐渐地遗忘了他们祖先的智慧,这很可怕的,西方人自己要反省,但是西方自己现在还很难反省。
举一个例子,前几年美国不是“911”,不是两栋大楼被炸了吗,被飞机炸了,死了不少人,这些人虽然没有像去打伊拉克死那么多,但是这是不正常的,打仗死人比较正常,尤其是这两栋有代表性的建筑,简直是挑衅;所以这不仅是美国的大事,这是全世界的大事,是世纪的大事,也是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一件事。这里有很多的意义啊!不只是一架飞机一栋大楼,两架飞机两栋大楼的事啊,不只是几个人的生命的事啊,这里面有整个人类思想的一个斗争、西方民族自我分裂、思想自我分裂,然后“911”发生了,全世界都非常震惊,美国当然产生很多的一些思考。到了来年,周年纪念,大家都知道,这是世界以及世纪的大事,当然要办一个周年纪念会,而这个周年纪念会必须有人出来演讲,宣告这件事情的意义,反省这件事情,然后来得到这件事情的历史教训,并且鼓舞人类,提出怎么面对的态度;这种演讲叫世纪的演讲、时代的演讲。他们要找人来演讲,有几种人可以来演讲,第一个是政治家,在位者;第二个是学术界,大体是大学的校长。告诉各位,美国人要举办这个纪念会的时候,去找去想,想遍了这些政治家,没有一个人可以来演讲的,他也不敢请吉米·卡特,他们也不敢请克林顿,那么小布什呢?连念个稿都念错!这些人不足以做世纪的、世界的代表;请学术界,各位一定要知道,最近百年来,学术界的领导人物,几乎都是学科学的、学理工的,绝少是学人文的,学人文的也没有什么成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学人文科有时候会被看不起,被理工科的看不起,为什么?考进来的时候就是理工科的成绩比较高,考进文科的大概都是比较笨的,资质就不一样;再来呢,学理工科的人,他的功课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而且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好的学校,他们要拼命的,所以他们学了几年以后,都有相当的成绩出现,而文科的呢,什么课程,教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一塌糊涂。难怪被人看不起,懂吗?他们没有真正的标准性的成就,学文科的人是糊里糊涂,没有人有清明的眼光引导学生走一条能够有工夫累积的路,所以没有工夫,进去的时候这样,出来的时候也差不多。人文是没有什么成就的,没有读书人,没有圣贤人物,你就没有成就;科学往往有科学家,人文科呢?没有人文学家,没有经典人物,所以难怪领袖、学术界的,都是理工科的。你难怪啊,你不可以怪啊,你不行啊,你被看不起不要怪,我是学文科的,人家看不起我,我都非常恭敬,我应该被看不起,太差了。
所有的学术界的领袖通通都是学理工科的,这个时候要对全世界,要对这个时代发声、发言,不是发科学的言哪,发科学的言将来有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的“911”,你懂吗?你要发人文之言,要关怀人类,不只是关怀美国,要关怀整个世界。这样的时代之声,谁来发表?找不到人,而没有办法,一定要发表,所以到最后用了一个办法,他们就去选了三篇文章来当场朗读,就读三篇文章。第一篇《美国独立宣言》,华盛顿他们那一批人作的,了不起!不只是关怀美国,还关怀到整个人类,为了人权,为了自由而奋斗,这是普世的价值,不是美国人的价值而已。华盛顿、富兰克林,他们真的是当代的圣贤人物。第二篇文章,林肯的《盖茨堡演说》,林肯发动南北战争,他盖茨堡演说只有两分半钟,但是,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of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只有这三句话就指出人类的政治的光明,永垂不朽;两分半钟的演讲,到现在闪闪发亮,这叫经典人物,这叫经典作品!所以宣读这一篇。第三篇,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个战胜国以美国为首,美国罗斯福总统,就发表了《四大自由》——免于饥饿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言论的自由、结社的自由。这是人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最起码的尊严。如果连这四大自由都没有,人活着就像蚂蚁一样,你不能免于饥饿嘛,所以人有免于饥饿的自由,世界上有人饥饿,就是我们的罪过,“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了不起!免于恐惧的自由,这个恐惧就是被别人的压迫、被以强欺弱,纵暴啊,或者说政治的压迫,恐惧;悲天悯人,菩萨心肠,救苦救难,千眼千手——免于恐惧的自由,你可以免于恐惧,任何人有了恐惧,我们都要保护他,了不起!言论的自由,包括出版的自由。再来就是结社的自由,大家可以结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可以争取自己的权益,你没有这个自由,就一定被压迫,各个击破,所以了不起!这四个自由不是为了美国,乃是为了全世界、全人类,而且是千千万万年都必须维持这四个自由,所以是经典之作。他就宣读这三篇。《美国独立宣言》是两百年前的作品,林肯的演说是一百年前的作品,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是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时候,六十几年前的作品。而现在没有人有这样子的魄力、没有人有这样子的眼光、没有人有这样的智慧,可以发表这样的文章。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没落,所以只有科学是不行的。近代的中国,用了多少的力气,举国疯狂学科学,这是不对的啊,你也学不好的啊,所以要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正其性,各得其命,我们心中要有这样子的盘旋,我们要有这样子的格局,你才知道你要做什么。把这个格局放在自我教育,以及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放在这个眼光之下,你也才可以知道,我们如何选择教材,选择教法,选择时机。选择好时机、教材、教法,当你这样子的时候,你才可以真的把教育办起来。
立于不败之地的教育
现在我们举办“论语一百”的营队,那是非常不得已的,不得已中的不得已啊!因为这个不是正常的,也不是最好的方式,是没有办法中想出一个办法。大家不要认为这是很正常,正常是什么啊?正常是,时机,从十三岁之前开始,教材,不只是一本《论语》,教法,不只是读一百遍。现在我们只能尽量减缩减缩减缩……减缩到三十天把《论语》读一百遍,而且开放给任何人;各位,从客观说,这虽然不是正常的,不是最好的,但是从主观来讲,从每一个生命来讲,当下来讲,知其不可奈何来讲,这已经是不可奈何中最好的方式了。大家要认清你的工作的意义,而且要用这种态度;你不一定要讲这么多给你班上的人听,但是你只要有这种态度,就会自然生发出一种诚恳,你会有一种底气,有一种自信,这种底气跟自信,就可以让你稳重,而这个稳重才会产生一种磁场,有一种气场,你就可以感动人。一定要从内在的修为来带动你外在的环境,不要认为只有这么几天你来不及修养,不然,你当下就可以转念。当下就可以使你的心境定下来,当下就可以使你的心胸张开出来,当下就可以让你的心灵发出光辉,照亮他人,照亮一个月——最好不要只照亮一个月,要照亮一辈子!再来,你对自己有信心,也要对别人有信心。对谁有信心呢?对你这个班的学员有信心。怎么有信心?信心从哪里来呢?还是一样,从人性出来。你对人性要有信心。刚才说了,所有的人其实都向往于光明、广大,广大光明是人人本性中原来所有的无限的生机,没有这个就不是人,只是被泯灭了,从来没有被发掘过。有些人埋得比较深,比较黑暗,有些人埋得比较浅,埋得比较浅,或许是他的资质、他的禀赋比较清明,或者说他的环境、家庭,他所受的教育比较清明,没有障碍到他;不管是泯灭得深与浅,你都要知道,人性本善,这是你的第一个信心。第二个信心,刚才说了,一灯传千灯,是灯灯可以相传的,只要你是光明的心,你必定可以引发光明;当光明引发光明的时候,这一刻心心相印,那是人间最美的时刻。所以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啊,当你去带动别人这样读书,带来带去他忽然间有所醒悟了,他的态度改变了,乃至于他连气质都改变了,这个时候带领的人是多么样地喜悦,是比那个人的喜悦还要喜悦。所以你的喜悦是无穷的,因为这是必然的、一定的、非如此不可的,所以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知其可而为。你看你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恭喜你,你的事情一定成功,因为你所带的是人!尤其如果带的是儿童班,那更是容易啊,儿童们的障碍比较浅,儿童们依赖于师长是比较深的,他依赖于你而他的障碍又浅,只要你心地真的是光明的。这个光明可以发为第一个你的自信,第二个发为你的爱心,你关爱他,你鼓励他,他很快地就能够上路了。在座带儿童班的,请举手,很恭喜你是很容易的,你不要害怕。如果是带成人的呢?这次我们的营队,本来是以大学生为主,不过今年的大学生不多,只占了大概四分之一左右,十三岁以下的儿童营也只占了四分之一,剩下的一半呢,大概都是所谓的成人;而成人部分十三到十七、八岁,是比较少的,十五、六到十七、八的青少年,或者说初、高中,高二、高三阶段,这些最难调理的年龄比较少,多数大概在二、三十岁以上。一个人到了二、三十岁以上,我们也可以说他的障碍很深,但是能够来到这里的,能够报名参加这个营队的,应该是那些比较深里面的比较浅的人……所以,你也不用担心。至于大学生呢,大学生的心灵是比较活泼的,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比较容易活转,所以你也是以一颗诚恳的心,关爱他,他也很容易就转过来。带成人班的请举手?我恭喜你,你是很容易成功的!也就是说,不管带哪一个班,都是很容易的!
我们这个是主营,我们还有分营,在湖南、在广州、在贵州,这个分营大体有的是初中,有的是高中。前几天湖南岳云中学的校长带着两个他的干部,来到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商讨他们办这次营队的一些实务上的困难,因为他们没有办过,怕不好办,办不起来,尤其是带领他们的辅导员,都是大学生,这些四川的大学生,他们都是在白羊沟读过一次的“论语一百”,就要去带那些高中生了。高中生不好带的,刚才说了,儿童好带,儿童比较没有自己的意见,他要依靠师长,他的障碍比较少;已经是大学生,就比较会思考事情,假如二、三十岁以上,他有人生经验了,尤其是他自愿来的,都好带;唯独这个高中生,不好带。所以,我们主办单位也有一些担忧,但是我那天就告诉他,你不要烦恼,一定是很顺利。为什么?我解释给他听,第一点,你们这个学校,岳云中学是当地的名校,现在你的营队里都是刚考进高中来的学生,一个初中毕业生考上重点中学,他是何等地高兴,是不是?当然很高兴,他怎么会做怪呢?而且能考上你们重点中学的学生,都是比较用功的学生。第二点,他们除了辅导员之外,每个班还配置一个他们学校的老师,辅导员只带读书,老师监管秩序,这样谁还怕不成功呢?所以,请他一定要放心。你们听到这里,可不要说那我也要去那里,那里有班导师跟着,我们这里太辛苦了,没有,你不要这样子嫉妒啊,他有他们的困难,你们也有你们的容易,随处都有困难,随处都会很容易,具备这样子的开朗的心胸,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带儿童营,你一定要诚诚恳恳地爱护这些小孩,照顾他,你只要带领着他,孩子是很容易进入状况的,而且他们读书是读得很大声的,他们是很可爱的,可爱到什么程度呢?可爱到下课的时候一个来抱左腿,一个来抱右腿。而我们大人班呢?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一有心得就会来跟你分享,他们常常会很感激你,虽然你的年纪比他小,他遇到你都要鞠躬,叫你老师好……哎呀,你这个感觉、何德何能啊!去年有个辅导员,他带的一个班在结营之前就哭得不像样,结束回去以后啊,组了一个QQ团队,他们一直都还在联系,再告诉你,偶尔啊,那些学生还会寄他们当地的特产来给他啊。大家变成好朋友,你要知道。为什么?因为自己诚恳。只为了你的诚恳,只为了大家共同的理想,而这就是理想所在,不只是我们所读的书是理想的书,我们这种教学的方式啊,是这么样地切合人性,最理想的教育模式。而你不是来这里赚学费,不是的,你不是来赚几个钱,你不是为了利益而来的,也不是为了成名而来的,大家是真的是以前读过,真的认为这样子读书是对自己有益的,既然对自己有益,也可能是对他人有益,你的带领完全是光明的,以一种公益的心,没有人会怀疑,没有人不会感动,所以请你就放心!你一定要先放心,你才有刚才说的底气,你站着坐着才稳重,你心灵的力量才能够变成一个磁场,有磁力、有吸引力。如果你的心都很乱、不安,或者觉得这件事情好像不大应该,你是来应付,你是不好意思,被我们中心抓到了,如果这样想的话,你自己都先乱了阵脚,你整个场面都会是乱的;所以你就要先安住下来,这是你的主观;再者,你自己参加过,也听人讲过,你应该知道,班级读书整个大体心态的转变,它是有一个层次、有一个层级的,这个几个层级之间,你如果了解的话,就不会心慌。班级客观的表现,大体上,刚来的时候,就三天、五天之内,或许还带点劲道,因为很新鲜;大概一个礼拜,七、八天到十天左右,这三、五天,或者是第二个礼拜,是最难过的,因为无聊,天天就这样念。所以,第二个礼拜比较难过,很多问题都发生在第二个礼拜,所以你只要知道了,遇到状况了,你就不会慌;假如你能够处理,你就处理,不能够处理,我们还有督学,还有中心的办事人员,还有营长,你不要看我们的营长瘦瘦弱弱的,有事就找她,你处理不好就找她,她要负全责,她如果还不能够负责,你就找中心主任,中心主任再不能负责——找我。总之,依据去年的经验,七百三十几个人,退营的大概只有三个或是五个,不到百分之零点五,就是千分之五。所以各位,你不要担心,而且这个退营的人,通通都是因为他的日期安排,以及他家里有紧急的状况,都是因为这样。今年呢,我们也有信心大家都能够读完三十天,功德圆满!假如是这样的变化,到了第三个礼拜之后,就越来越顺利了,像倒吃甘蔗,渐入佳境。到了第四个礼拜,大家开始要准备手帕、要准备卫生纸了,因为一谈到要分离了,大家会珍惜,这不是感伤,而是珍惜。所以,这四个礼拜的变化,第一周是新鲜,第二周是感觉到烦躁、无聊,第三个礼拜,渐入佳境,第四个礼拜,依依不舍。就这样,这是人之常情,这是一般人常常会有这种表现。
“情者,实也”,实实在在的表现叫做情,实实在在的感受,叫做感情。人之常情就是人常常有的、实在的表现,虽然有的人比较特别,就像有的人特别清明,他第一天,或者还没来之前,他就非常地清爽,他一坐下去那就几乎入定,这一种人他可以帮助你,所以我们有这个制度——选班长,甚至还可以选一个副班长。他如果年纪比你大,那最好了,这个秩序就是他管了,你只管读经就好。所以你怕什么?我们只要诚恳,我们只要真的是利他,我们不是说我做老师,我来教你……我们没有在教人,你怎么教人?你怎么做老师?我们有共同的老师……孔子。你不是这些人的老师,你不要以老师自居,我们是来一起学习,我们帮助他学习,我们是辅导员。为什么称辅导员,不是老师?因为读经没有所谓的老师,纵使是老师也只是一个媒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道往往也不是由你来传,这个时代没有人可以来传道,只是借用这个机会、这个因缘,大家聚在一起,虽然有人先读过、有人后读,有人年纪比较大、有人年纪比较小,但都是把经典透过这个机缘传下去。现在我们只能这样做,至于你能不能当人家的老师,当个名师硕儒,这是以后的事,你现在不要以老师自居;当这个时候,你就诚恳,你就谦卑,为人处世之道,尽在于此。将来去做人也是如此,就是诚恳跟谦卑,所以做辅导员其实是给你一个锻炼的机会,你在这里锻炼你自己,怎么样做一个能够与人相处得很好的人。经过三十天,你一定会有成长。
有人是上个暑假,或是上个寒假,就当过了辅导员,已经当过辅导员的请举手?这么少!哦,都第一次,请放下。有没有请当过辅导员的人来做报告?嗯,请当过的都过来报告一下,看看我刚才所讲的是不是如此,是不是这样?对,你看,没错!我是依理而思,依理而想,我是按照道理、按照人性,按照人之常情来思考,必定会如此。果然如此!所以你一定要清明,你一定要跳出来,要以一个大格局来看这件事情,你才不会慌;纵使现实上有一些特别的事件,不在你的设想之中,也都一样要回归到原来这种愿望,原来这种态度去处理。所以我今天最主要的,不是讲你该怎么做怎么做,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不是这样,我是从根源上说起,从本领上说起,你抓住了这个“本”啊,你把“本”立好了,而且你把“领”提上来了,那么其他的就很顺利了。这种培训的方法,这种教学的方法,叫做心法。一般师范学校里面所学的教学方法,包括教材跟教法,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信念,没有根,所以老师不会当老师,只是会一些技巧、技术;而且这个技术跟课本都给你排好了,我们就像是一个螺丝钉,只跟着工厂的机器一起动,产出来的产品也是量产,就没有人才了。所以我们要有心法,记着啊,任何事情都是这个心法,不只是带领学生,对家里人,所谓齐家,你也要心法,真诚的爱,爱父母谓之孝,爱兄弟谓之悌,这不是心吗?这个爱不是从心中出来的吗?你没有这个心法,怎么能够有真诚的孝跟悌?作为老师,带领一批人,要用这个心法,教材也很重要,你要能够选到真正可以传授的教材。假如叫你去教人家读报纸的社论,读三十天,读一百遍,我不敢叫人去读,你自己也不想去,因为你打从心里就不承认它嘛!现在叫你教人家读《论语》,带人家读《论语》,你假如也不承认,不从心上去体贴,心法没有出来,你也带不好。读《论语》这种教材足以让你稳定你的心灵,现在既然已经有这种好的教材,你的心还有什么不能确定、不能安定的呢?所以心法,一方面是主观的,一方面是客观的。你相信你这一种选择是有意义的、高明的、永恒的,如果你相信你这种教法是对的,一个月之内,它就有效,而且有真正的效果;而这个效果真实啊,令人觉得,读三十天《论语》,比读二十年的书还要管用,以前读的书都白费了!所以这个心法不只是随便自己鼓舞自己,那是阿Q,是因为这个教材跟这个教法都让人有信心,它是真实客观的,一真实化,就不是阿Q。你要真正地了解了这个意义,发自于你心灵的一种诚恳——其实人本来就是诚恳的,而且人人本来都希望自己诚恳,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小器了。本来能够大方,“君子坦荡荡”,却不知不觉变得小器了,为什么?怕被欺负,怕吃亏,于是就渐渐把心灵缩小缩小……缩小就是小器。这个“器”可以用空气的“气”,也可以用器皿的“器”;空气的“气”的气量,也就是器皿的“器”的器量,指气量狭小,这两个字都可以用。心胸要宽阔,气量要广大,这个叫做坦荡荡,这个叫君子。如果气量狭小呢?你的生命就萎缩,这个叫小人。小人并不一定是做了坏事的人,气量狭小的人叫做小人!所以你要广大,你的心灵啊,自然就有力量。这个教学的心法请你记得。不只教学,其他各种情况,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通通都是心法,真诚地、追根究底地、自愿地、自律地、自由地、自在地,你一定要这样做人。不要浪费你的生命,你每一刻、每一件事情,所作所为,通通都以这个心法来面对,就不会浪费自己。现在你们或许还年轻,你要交朋友,交普通的朋友,还交你爱情的朋友,一定要有心法,心法要正,要开朗、光明;我们大家都希望结交一个阳光式的男生,阳光式的女生,那阳光从哪里来啊?阳光不是借用来的,阳光是从你的心灵发出来的。心中有阳光,还什么事情可以让你烦恼呢,沮丧呢?所以一定要开阔、打开。你在这个三十天之内,体贴到心灵的力量,不仅是你把班级带好,将来你应用无穷,你受用不尽,这也是老天给你的报答,因为你尽力了!天下固然没有白吃的午餐,但也没有吃了不会饱的午餐,所以功不唐捐;你的工夫、你的劳苦不会白费。何况你如果不以它为劳苦,那你更是享受,啊,这一种人真的是幸福啊!所以你随时在幸福中,以这种心情去出现、去为人,就没有困难。给自己一个机会,锻炼一下自己,体贴一下人生;如此,我们读的不只是一个月、两个月,我们读的不只是文字,我们读的就是一生、千秋万世,我们读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以这一种的态度,你一定可以过好你的三十天。
“全球读经·论语一百”
“论语一百”这个词语,是我2006年9月28日在人民大学提出来的,第一次提出来的,是“全球读经·论语一百”,“论语一百”是挂在“全球读经”之下;所以“论语一百”首先并不是只有大学生夏令营读经,应该是中国全民读经,然后再来是世界上全球读经,读“论语一百”,从“论语一百”开始进入经典之门,进入圣贤之道。所以,将来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准备在这个暑期营之后,要开始进入“全民读经,论语一百”的推广;将来暑期班会照常办,但平常我希望各位可以发心,发一个心愿,或可以来一起做,或在自己的分内上,不是专做这件事,但是在你的分位上,见机而行,随时都以圣贤之心为心,以读经的方法为你的教育的方法,去影响周遭的人;至于影响几十个、几百个、几千几万,就看你的力道跟你的机缘。最近这两、三天,大家一定也要互相认识,互相勉励,因为将来我们每一个人在各自不同的地方,大家有共同的这个理想,我们一直还有相见的机会,我们一直要互相勉励,祝福各位!也祝我们这个暑期营,在你的努力之下,更加地顺利、成功!
谢谢各位!
【本站推荐】
待更新……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二辑《立于不败之志于业》。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