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的认知格局是孩子教育的天花板,那么人类社会只能一代不如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成为一句空话,老师也只能一代不如一代,越教越差。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
影响一个生命成长最主要的力量,或许不是由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的,也不是由权势的大小决定的,而是更高一层的认知与道德、或者说更合于理性的精神力量。
如果孩子能遇到更高认知或更合于理性精神的启发,那么孩子就有可能超越父母的认知与格局。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我们自己限制孩子的成长,那我们就要让孩子向更伟大的人去学习。如果现实中有幸遇到这样的师长,那就是我们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否则我们不妨将眼光放长远,去所有的民族、去整个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虽然斯人已逝,但是,其伟大的灵魂或精神,或许有幸被文字记录了下来,这些承载人类最伟大精神的著作——必将成为千年流传的经典,而这些经典著作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以才有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让他的每个学生书包里都放一本伟人或名人的传记。
而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王财贵教授,也曾说过:“我们自己只有一桶水,我们要指点给孩子一条河!”
教育的关键是父母老师要指给孩子一个方向,而非只是拿出全部的精力去陪伴孩子,教孩子怎么做每一道题、甚至要教孩子的一言一行,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是,父母老师越来越费心,孩子的教育却越来越失败。因为每一步怎么迈都要教的孩子,是无法学会走路的。
所以中国古人很少说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而是让孩子去读经典、去学习圣贤,因为圣贤才是人格的典范。圣贤可以启发每一个人内在最深的光明与最根源的向上动力。而启发每一个孩子本有的光明与向上的动力,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或许有朋友会说?圣贤是迂腐的、不合时宜的,那就请找到您所崇敬的人物、所认可的经典,只是您所崇敬的人,他又崇敬谁、又学习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