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是否精通小学训诂之后,才能明经旨?汉清两朝为何小学发达?

善问者 蒙学小学 126

因老师不大上网,代为发帖。

《三楚书院中华传统典籍文化基础讲座丛书》导言

周祖庠
        (略)

回复

共1条回复 我来回复
  • 王财贵的头像
    王财贵
    王财贵,字季谦,祖籍福建,1949年生于台湾。文礼书院院长,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师承掌牧民先生与牟宗三先生,五十年勤学会通中西文化,五十年体证接续儒家道统。继承并传续阳明“心学”,提出“格物致知”新解。以一元带动多元, 提出“全盘化西”。以孔孟理想、康德哲学及天台判教为宗,以高度的智慧,阐明教育之一目的三原则,构建圆融无碍的儿童读经教育。
    评论

    见周祖庠先生此论,小大精粗,面面俱到,知其学问有本有源,可敬也。

    文中从小学(文字,声韵,训诂)讲到大学(博文约礼,修已治人),其中有关读经教学与经典解读,有两段意思略相冲突,须有善解才好:

        既云:
    --------------
    “小三角”是“大三角”的基础,“大三角”是“小三角”的“上层建筑”。不通“小学”,则不可能真正通“经学”。即不打好“国学基础”,则不可能学好“国学”诸如“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等学科。所以,是凡中华国学工作者以及爱好国学的人们,都应该在“形、音、义;文、史、哲”这六个字上狠下工夫,掌握好这两个“三角形”。有些学者对文、史、哲“经学”很有兴趣,然而又不愿意踏踏实实坐下来学习古汉字形、音、义“小学”,这叫作“舍本逐末”,最终是达不到目的的。

    -------------------
    又云:
    -------------------
    “或曰:联文而后成辞,属辞而后着义,六书不明,《五经》不可得而诵也。然则数千年来,诸儒尚无定论,数千年人不得诵《五经》乎?故生当古学失传之后,六书、七音,天性自有所长,则当以专门为业;否则粗通大意而不凿,转可不甚谬乎古人,而《五经》显指,未尝遂云霾而日食也”   ——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二·<说文>字原课本书后》
    ---------------------

    前段是作者总结清朝小学专家的意见,说小学为经学之基础,不明小学,则不能明经学。后段章学诚之意,是说读经以明经为要,而不必要精通小学后,才可以明经旨,故小学宜视为专家之学,不必人人皆精到也。

    以吾之见,吾赞成章学诚之说。盖小学经两千多年的累积,已相当繁琐,大部份是不切实用的,专家专业之,可也。盖圣贤之经文,文豪之作品,其要妙者,其文字往往简明可解,有相当高度之语文能力,皆能心领神会,非必精通文字声韵训诂而后能明也。必待训诂而后明者,往往皆小道小节耳,而且纵使费毕生之力,终于解出一两字一两句千古之谜,其义理与其它显明之句,一定相通相同,并无关宏旨也。

    汉朝与清朝,是小学发达的两个朝代,都是有历史原因的。汉人是处在秦火与楚火之后(秦火是指秦始皇焚书,楚火是指项羽火烧咸阳城,三月火不灭,咸阳宫阙夷为平地。秦火所烧者是民间藏书,是暴;楚火所烧者是官方图书馆,是愚。论古籍之湮灭,楚霸王是首恶,其罪在始皇十倍百倍以上),古籍散落,重新收拾,故版本训诂之学甚为重要。清人是因政府不许民间学者有思想,大兴文字狱,令学者躲入故纸堆中,是人间悲剧也,而清人经长久之压迫,如载震辈,竟自忘儒者之大任,乃以小学自诩,而薄宋明道学,是真数典忘祖胸无远识之人,然此辈对小学既倾全生命数代而为之,于该范围亦有炳赫之成就,足以供后世之读书便,其于圣贤之学,亦有其功也。

    是故,今曰吾人生于千古之下,欲训诂经文,以明经义,参用古人之成就,即绰绰有余矣,不必人人重头精研小学也。须知小学甚烦琐,用力多,而收功少,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所谓难能而不可贵,是以君子弗为也。

    又,周先生文中提到读经之序,似偏重从蒙书识字开始,此恐受明满清两朝所限也。如今吾人推广读经自论语始,识字自在其中,蒙学不必另立功课,一举而数得矣。故教童子读经,似不必从三百千千始。(2011/06/15)

    3个月前 0条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儿童读经家长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